針灸治療腦性癱瘓
發(fā)布時間:2015-06-09 來源:信息部
針灸療法的原則在于疏通經(jīng)絡 , 醒腦開竅 , 補益肝腎 , 振奮督陽。
取穴以督脈之大錐、命門、腰陽關、長強及肝經(jīng)之太沖為主以醒腦開竅、活血化瘀,同時配合局部選穴。督脈為陽脈之海 , 又與腦相通 , 在督脈上針刺可以清腦開竅 , 寧心安志。 太沖穴為肝經(jīng)原穴,“五臟有疾 , 當取之十二原” , 主“胸脅支滿 , ??終日不得太息” 。其中因陰虛陽亢者加勞宮,陽虛陰盛加涌泉;心脾不足者加心俞、脾俞;痰濕壅盛者加豐隆。同時主穴結合經(jīng)絡辨證及對癥取穴配用頭部、四肢、軀干部穴位。頭部采用靳三針療法中的“頭針四項”。《內(nèi)經(jīng)》言 : “腦為髓之海 , 其輸上在于其蓋”“氣在頭者 , 止之于腦”,視頭部為靈機出入之要道 , 故針灸治療取頭部穴位為主。《素問 . 脈要精微論》說 : “頭者 , 精明之俯也”,據(jù)“經(jīng)脈所在 , 主治所在”、“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其對治療與腦有關的神志病有著肯定的作用。故選取四神針 ( 百會穴前后左右各旁開 1.5 寸 ) 、智三針 ( 神庭和雙本神穴 ) 、顳三針 ( 耳尖直上入發(fā)際 2 寸為第 1 針 , 第 1 針前后各旁開 1 寸為第 2 針、第 3 針 ) 、腦三針 ( 腦戶和雙腦空穴 ) 。上肢選穴:部分患兒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雙上肢運動功能較差,主要表現(xiàn)在上肢精細動作較差,可選上肢手三針 ( 曲池、外關、合谷 ) 。下肢選穴:對于下肢痿軟無力的腦癱患兒可根據(jù)中醫(yī)學的“治痿獨去陽明”的原則取穴,主要以陽明胃經(jīng)為主 , 配足三針 ( 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 。此外聽力障礙配耳三針 ( 聽宮、聽會、完骨 ), 語言障礙配舌三針 ( 上廉泉及其左右各旁開 1 寸處 ) ,風府透啞門 , 智力障礙配手智針 ( 內(nèi)關、神門、勞宮 ) ,足智針 [ 涌泉、泉中 ( 位于足趾關節(jié)與足跟連線中點 ) 、泉中內(nèi) ( 位于泉中穴向內(nèi)旁開 0.8 寸 )], 注意力不集中配定神針 ( 印堂和雙陽白 ), 頸、腰軟弱無力分別配頸三針 ( 天柱、百勞、大杼 ) ,腰三針 ( 腎俞、大腸俞、委中 ), 大腿內(nèi)收配股三針 ( 箕門、風市、伏兔 ), 尖足配踝三針 ( 解溪、太溪、昆侖 ), 癲癇配癇三針 ( 內(nèi)關、申脈、照海 ) 。 針刺方法采用0.28mm × 25mm 毫針 , 按“虛則補之 , 實則瀉之”的原則施以手法, 頭部穴位沿皮平刺 , 體針多用直刺 , 每針均要求有根有神 , 體針留針 30 分鐘 , 頭針留針 1 小時 , 體針出針后 , 患兒可在家長或醫(yī)務人員保護下活動 , 可主動活動或被動運動。每日針刺 1 次 ,4 個月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