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窗口期”很多人不知道的知識。
發(fā)布時間:2015-06-17 來源:輸血科
今天偶然看見一條新聞一位女童手術輸血感染了HIV病毒,本想看過之后大罵這家醫(yī)院。但是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名詞“窗口期”,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找了下度娘一問。看過之后全身“佐麻冷”。請問大家知道什么叫輸血“窗口期”嗎?下面我把我看到的內容發(fā)給大家一起看看,不然話將來要是輸血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原標題:輸血也有風險嗎?
輸血是現(xiàn)代醫(yī)學救治病人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其在治病救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人們過分看重輸血,而忽視了輸血的風險:有些人形成了稍大些的手術就得輸血的觀念,一遇上手術就輸血,以求保險;更有甚者,把血液當作“補品”,強烈要求醫(yī)生輸血,以補充營養(yǎng);此外,還有“人情血”、“安慰血”等等。
這些不科學、不合理的輸血觀念和行為,不僅浪費了有限的血液資源,更重要的是帶來輸血風險。
其實,輸血是把雙刃劍,既能治病救人,又會因輸血風險害人。
可以說,任何輸血都存在風險,現(xiàn)在我們能做到的,只是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已。
比如輸血的常見風險之一,就是傳播疾病,特別是存在傳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性傳染病的風險。
因為這些病毒進入人體后,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血液才會產(chǎn)生病毒抗體,在此期間抗體檢測呈陰性,但體內已有該病毒,具有傳染性,醫(yī)學上把傳染病毒到可以檢測出來的最短時間稱為“窗口期”。
如果獻血者感染上述病毒后獻血,該血液在檢測時正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檢測出來,臨床使用就會導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雖然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上述病毒檢測的“窗口期”不斷縮短,但目前即便是使用最先進的核酸檢測技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窗口期”仍然還分別有11天、25天和59天,輸血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險度分別有700萬分之一、64萬分之一和200萬分之一。
血液中病毒檢測“窗口期”仍是世界難題,其帶來的輸血風險只能降低,還不能消除。
同時,我國現(xiàn)在對血液法定檢測項目是梅毒、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這些主要經(jīng)血液傳播的疾病,還有一些非法定檢測的病毒、未知的病毒(如SARS冠狀病毒)以及非病毒性的微生物亦可通過輸血感染,這些都會給輸血帶來感染疾病的風險。
當然,經(jīng)過工作人員的嚴格把關,臨床用血還是安全的,只是我們應該避免不必要的濫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