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服
發(fā)布時間:2016-03-02 來源:中醫(yī)科
一、煎煮器具
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適合,以砂鍋瓦罐為最好,因為砂鍋瓦罐煎藥時受熱均勻,傳熱緩,保溫性強,煎出的藥液性質(zhì)穩(wěn)定,能保持原汁原味。煎藥忌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性質(zhì)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化學發(fā)應,影響藥效甚至產(chǎn)生毒副作用,影響用藥安全性。禁止使用鐵器。
二、煎煮方法
1、先浸后煎: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鐘,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2~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酌情增加用水量。
2、煎煮時間:第一種是普通一般的中藥,需要先用大火燒開鍋后,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后倒出即可。第二種則是,解清熱、清熱藥、芳香類藥則不能久煎,沸騰后再慢煎20分鐘左右即可倒出。第三種是滋補藥物,則需要先用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慢煎約40分鐘至一小時左右才能達到最后的效果。煎藥時要攪拌幾次,每貼中藥一般煎2次。第2煎中藥可以用熱水,煮沸后時間比第一次略短。
三、特殊藥物:
1.先煎:將該藥煮沸15~~20分鐘后,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包括礦物和貝殼類:先煎能增加溶解,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包括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瓦楞子、龜甲、鱉甲、水牛角等);毒性較大的藥物:先煎能降低毒性和毒副作用(包括附子、川烏、草烏)。
2.后下:在一般藥物煎至預定時間時,再加入煎5分鐘左右即可。-待其他藥煮到最后5分鐘時才加入同煎。這是因為某些藥物由于含有揮發(fā)油,有芳香氣味,藥性容易揮發(fā),久煎易喪失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宜短。如薄荷、木香、豆蔻、砂仁、沉香等。
3.沖服藥:用煎好的藥汁沖或者另外用熱開水攪拌溶解。-將沖服藥粉放入已煎好的藥汁中攪拌后服用。有些貴重藥材被制成粉劑,沖服的目的是充分溶解利用這些貴重藥材的有效成分。(有三七粉)
4.烊化:一些膠類藥,粘性大,若混煎會導致藥液的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溶出,膠亦受一定損失。因此煎煮時宜加適量開水溶化后,與藥汁兌在一起服用。或隔去藥渣后再放入加熱、攪拌,令其溶解后服用。如阿膠、鹿角膠。
5.另吞:不入湯藥,等藥煎好了一起吃。如一些名貴中藥:人參、西洋參、蟲草、牛黃等。
四、服藥時間
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為在胃空狀態(tài)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fā)揮作用,不致受胃內(nèi)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飯后服:一般在飯后15~30分鐘服藥。病位在上,應在飯后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癥,在飯后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后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fā)生副作用。
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用于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并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fā)揮藥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也亦如此,以增強藥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zhèn)靜安眠的藥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藥后宜仰臥;有頭、口、耳病等,服藥后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癥時,服藥后應按藥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藥性升發(fā),應擇健側臥,如藥性沉降,應擇患側臥。
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五、服藥方法
溫服:一般藥物均宜溫服,藥煎好后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如平和補益藥物。
熱服:凡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fā)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冷服:在藥液冷卻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
頓服: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fā)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血藥等。
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采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與西藥同一天吃:一般情況下,西藥三餐飯后半小時至一小時吃。中藥在半上午或者半下午吃,和西藥隔開一二小時就可以。
六、服藥禁忌
適當忌口: 服用湯藥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jié){。感冒高燒病人,飲食上應吃清淡食物,如米粥、藕粉等;慢性腹瀉病人,應吃些山藥、蓮子、薏苡仁等健脾胃的食品,忌服生菜瓜果和生冷食品;浮腫者忌咸食;肝膽疾病者忌油膩;皮膚病患者要忌食海鮮、辛辣等食物;服安神藥治失眠時,不要飲茶水、咖啡;服人參、黃芪等補藥時,不宜吃山楂、蘿卜;糖尿病病人應適當控制主食及甜食;服化痰止咳藥物時,要少吃糖和辛辣食物等;婦女月經(jīng)期忌食生冷食物及酒類。
湯藥里不可加糖:有人為掩蓋湯藥難以下咽的苦味,在湯藥里加糖,這種做法不宜提倡。 白糖性涼、紅糖性溫,如果把白糖加入溫熱藥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中,會減弱藥性,影響療效。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zhì)和鞣質(zhì)等成分結合,產(chǎn)生沉淀,影響藥效,危害健康。 有些藥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腺分泌,從而發(fā)揮療效的,例如黃連。如果加糖,就會失去這種作用,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湯藥沉淀物是喝還是棄:煎好的中藥湯劑用一層粗紗布或漏網(wǎng)過濾即可。湯藥放溫后,藥碗底常有沉淀物,為了確保藥效,服用者最好還是將沉淀物盡可能服下。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成立于1955年,科室以突出中醫(yī)特色為主,并積極開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式,對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均有良好療效,特別對中風后遺癥、眩暈、咳喘、心悸、脾胃病、頸腰腿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疾病更是得心應手,療效甚佳。同時開展了針刺、艾灸、刮痧、中藥穴位貼敷、拔罐、耳穴、中藥熏洗、三伏貼、三九灸、督脈灸等中醫(yī)特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