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治療
發(fā)布時間:2014-10-29 來源:神經內科一病區(qū)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據表明支架植入術是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我科自2006年起開始開展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診療工作。在全科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接受介入診療的患者逐年增多并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介入診療的技術水平不斷積累提高,從最初熟練掌握DSA全腦血管造影開始,逐步全面掌了頸動脈、椎動脈支架治療技術,并在處理頸動脈高度狹窄病變和復雜病變方面達到了省內領先的水平。近年來探索頸動脈閉塞病變的再通治療及顱內動脈支架植入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最新技術已取得了突破,并已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成功病例。在積極拓展介入診療業(yè)務的同時,嚴格掌握適應癥,不斷優(yōu)化患者的篩選流程,利用CTA、核磁共振灌注成像等影像學技術,必要時采取術中使用壓力導絲于狹窄血管近端遠端測壓等最新手段,為每一位病人制定個體化的手術方案,確保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療。
什么情況下適合給予支架植入治療呢?目前顱外頸動脈狹窄,多采用癥狀性患者≧70%,無癥狀性患者≧90%的治療標準(歐洲頸動脈外科試驗標準,ECST標準)。頸動脈顱內段,現階段國內推薦治療標準為:癥狀性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率≧50%,無癥狀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率≧80%(北美癥狀性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標準,NASCET標準)。支架植入前,先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動脈穿刺,選擇性造影,明確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狹窄部位、程度、范圍、形態(tài)學特征并評估側支循環(huán)途徑。通過導管導絲交換,送入7F導引導管至狹窄處下方1~2cm。使用遠端腦保護裝置超越狹窄遠端2 cm后釋放,嚴重狹窄者先用小球囊預擴,將支架送至狹窄段,經導引導管造影證實位置無誤后釋放支架。支架植入后若殘余狹窄超過20%,可用球囊做后擴張,回收保護裝置后造影判斷療效和再評估側支循環(huán)途徑。
對于以下情況不適合或禁止行支架植入治療:(1)對碘過敏者。(2)有嚴重出血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3)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4)腦疝晚期,腦干功能衰竭者。(5)血管迂曲嚴重,無法將介入導管導入到病變部位的病人;(5)2周內曾發(fā)生心肌梗死;另外還請注意,支架植入可能會出現以下并發(fā)癥:(1)穿刺部位出血、血腫。(2)腦血管痙攣。(3)動脈內膜下通道血栓形成或栓塞。(4)腹膜后血腫。(5)血管穿孔或血管壁撕裂。(6)穿刺部位假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瘺。(7)血栓性靜脈炎。(8)術后腦梗死。(9)其它:術中癲癇、腦出血、皮質盲、休克、造影術后患者出現短暫雙眼失明等。